引子
为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沈阳熔渣成功守住领先骄阳拿下胜利,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去年9月5日,沈阳熔渣成功守住领先骄阳拿下胜利我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等优势科技和产业领域,以全新体制机制,正式揭牌启动组建材料、辽河、滨海和黄海4家辽宁实验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在机制制度创新改革,构建凝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实验室平台”要求,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鼓励辽宁实验室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打造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特区”和“试验田”。赋予辽宁实验室选人用人、经费使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自主权,探索创新举措,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实验室发展潜力。
一年来,辽宁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研产出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辽宁实验室是如何汇聚创新资源,变科研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日前,记者分别走进这4家辽宁实验室,深入沈阳熔渣成功守住领先骄阳拿下胜利了解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研融合、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以及促进科技成果在辽转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瞄准世界前沿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辽宁实验室的初衷。”在不久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蔡睿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辽宁实验室建设,旨在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力量。
成立一年来,辽宁实验室聚焦我省优势科技和产业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紧研发与攻关。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机器人发展的最高级形态,可对冲生育率走低导致的劳动力缺失,拓展人类在灾难救援、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工作边界。
“以前,人形机器人都是电动的,动作灵敏,力量不足。当世界上出现能翻跟头的人形机器人时,意味着机器人液压时代到来了。”10月中旬,辽宁辽河实验室项目团队负责人刘玉旺向记者展示了液压型人形机器人双足“太空漫步”。“这是花费一年多时间研制的液压驱动下肢双足样机,仅这个髋关节,就设计了7个自由度,组装就要两三周。”沈阳熔渣成功守住领先骄阳拿下胜利他开云体育强调。
液压型人形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运动能力。“液压能量密度是电磁能量密度的20至30倍,在同等尺寸条件下,液压关节的爆发力远大于电动关节,更利于实现类人作业任务。但也面临几个挑战性难题,比如流体可控性差、液压效率低、双足平衡性差等。”刘玉旺坦言,由于是前沿技术,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探索、自己设计研发再集成。“别看只有两条腿,纯机械的零部件就要二三百个,每一个都价值不菲。”
在人形机器人之外,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设的辽宁辽河实验室,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基础技术“卡脖子”挑战,以及高端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强基础、争高端,部署了5个研究方向,包括工业6G网络与元宇宙方向、边缘计算与云化控制系统、精密制造AI大模型等。
与辽宁辽河实验室不同,辽宁材料实验室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质。“分析测试中心已完成82台套、总价值2.5亿元的仪器采购,电子显微板块完成环境改造,于9月1日投入试运行,理化分析和力学、射线等板块将于年底前完成环境改造并安装首批设备。”实验室理化性能分析主管邢文宇介绍。这台新购进的三维原子探针可以在近原子尺度表征材料内部氢氧等轻质元素及合金元素的三维分布,性能世界领先。
辽宁材料实验室研究人员正操作聚焦离子束设备对材料进行微纳加工。
为打造材料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辽宁材料实验室组建了材料素化技术、钢铁再生技术、燃氢防护技术、材料智能技术、结构化材料技术和材料量子调控技术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同时构建了全方位产学研与国际合作体系。与鞍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能源强国等战略及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与国际纳米材料先驱格莱特签约,组建格莱特国际研究中心。
“我们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研究机构,破解材料重大科学难题,发展颠覆性材料技术。”辽宁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劲松表示。
在辽宁黄海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加工实验室里,各类碳纤维器件摆放在案。复合材料控形控性制造团队正针对高性能热塑性复材高质高效加工、成型、连接装配及短切碳纤维原材制造等进行深入研究。
“减重增效是所有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是钢筋的7倍、铝合金的8倍,且比它们都轻,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控形控性制造团队负责人王福吉拿起一个小型碳纤维器件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它能让火车跑得更快,火箭飞得更远。
“辽宁黄海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而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急需,布局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基础件、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等重点研究方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巍说。面向行业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需求,实验室确定了包括复合材料控形控性制造在内的4个重点攻关项目以及9个深化培育项目,成立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轴承和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4个联合研发中心,吸引社会投资超亿元。
辽宁黄海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制造团队正进行车载IV型储氢瓶内胆材料实验。
距离大连理工大学不远,即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依托其建设的辽宁滨海实验室,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目标,其参与组建的“新型固定式电化学储能研发中心”“绿色制氢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都入选了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创新平台名单,并吸引华为、华电重工、大连博融等近1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辽宁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辽宁滨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先锋看来,这是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具体实践。在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辽宁滨海实验室还通过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构建起多方参与、要素齐备、特色鲜明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合体,全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辽落地转化。
成果本地转化
“辽宁滨海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组织研究团队到沈阳、大连、阜新、盘锦、辽阳、丹东等地实地调研产业需求,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50余场,推动科技成果在辽宁落地29项,合同总金额3.5亿元。”李先锋介绍。其中,落户大连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项目,合同金额近2亿元。
价值为何如此之高?
“钙钛矿是整个光伏史上效率进展最迅速的光伏器件,是极具颠覆性的一项技术,目前仍走在中试科研之路上。”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薄膜电池技术,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可刚可柔。
一张类似胶卷的黑色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贴在墙上,即可给屋子供电。“以前光伏电池是硬的,需要摆放在固定地方,这个是软的,可贴在外墙上,更方便实用。”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项目落地后,将促进大连能源布局多元化,填补光伏制造领域空白。
辽宁滨海实验室钙钛矿太阳电池项目执行人杜敏永在做实验。
除了与中核集团合作钙钛矿太阳电池项目,辽宁滨海实验室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与在辽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与鞍钢集团联合开发无碳冶金技术,全球首套万吨级绿氢零碳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已开工建设沈阳熔渣成功守住领先骄阳拿下胜利;“甲醇制烯烃第三代技术”在辽转让,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与恒力集团合作开展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技术攻关,预计年底完成3万吨/年乙撑胺工业生产装置建设,拉动投资3亿元,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
“短短一年,这么多科技成果落地,主要缘于机制创新。”李先锋表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建制化、定向性技术研发为主,辽宁滨海实验室将成果转化收益的80%奖励研究团队。此外,针对在辽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再给予科研团队合同到款额20%的奖励。
“我们在部署科研任务过程中,布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攻关项目时,要求必须与在辽企业联合攻关,确保新培育的科技成果及时在辽落地转化。”李先锋说,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中试放大和工业示范的全链条科研布局新模式,辽宁滨海实验室已形成“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协同创新机制。
创新产业化协同机制,辽宁辽河实验室针对以往科研立项重技术攻关、轻产业化,造成研发与应用推广脱节、成果难以转移转化的“旧疾”,与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探索科研项目协同立项机制,构建了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一种基于多接入点的TDMA接入装置及其接入方法”专利,通过专利许可的形式以3000万元转化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沈阳邦粹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将基于专利成果,在重点行业打造示范样板工程,实现成果产业化推广。”公司总经理刘立辉说。
“我们一直致力于压缩机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型,与辽宁辽河实验室合作,建立世界首套定制化压缩机的机器人高柔性焊接与装配系统,在不增加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就能实现效率与产能倍增,还能解决技术工不足的棘手难题。”在沈鼓集团的焊接车间内,透平工艺部部长舒鑫详细介绍了即将建设的数字生产线。
通过构建企业作为“出题人”和“阅卷人”,实验室作为“技术引领者”和“答题人”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辽宁辽河实验室与省内产业链龙头企业紧密协作,共同探索行业颠覆性模式创新。辽宁辽河实验室副主任王军义认为,此举将极大促进科技成果在辽落地转化。
科技成果面向辽宁。辽宁黄海实验室出台了成果转化实施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辽宁省,优先在大连市转化。“成果转化后90%以上收益归我们科研人员。”眼下,辽宁黄海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制造团队负责人任明法,正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储氢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他指着缠绕中的气瓶说,纤维缠绕储氢瓶是一种经济的物理储氢方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目前国内气瓶企业主要以生产III型高压气瓶为主,IV型气瓶储氢技术难度大,处于技术攻关阶段。
“我们最终任务目标是建立完善的IV型气瓶高精度控形控性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大批量质量一致性的低成本制造,加速推动氢能储运装备国产化,助推氢能产业大规模商业化进程。”任明法说。
通过改革科研评价、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小切口”,解决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升级卡点多、断链长等“大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刘巍看来,通过非法人实体“试验区”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先行先试,以问题导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成果在辽转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招引全球精英
兰大鹏,33岁,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后,现为辽宁实验室青年领军人才。
在奥斯陆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边缘计算,并成功开发出几种前沿算法和方法。这些技术使应用程序的处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位置,而是可以在云端与本地之间进行灵活协调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我们正在研发一种新型控制器,它就像一个‘大脑’,可以在云端通过软件控制和管理大型机器设备。这个‘大脑’可在瞬间进行计算和决策,能让生产更现代、更智能。”作为辽宁辽河实验室边缘计算与云化控制系统方向执行负责人,兰大鹏这样解释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
为何选择辽宁辽河实验室?
“一是相中辽宁拥有的众多实际应用场景,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看好实验室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强大实力。”兰大鹏坦言,在这里搞科研,前景广阔。
不只兰大鹏。被辽宁实验室吸引来的还有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了三年博士后的曹龙生研究员。1988年出生的他,通过人才引进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目前正在辽宁滨海实验室研究海水电解制氢。“在这里做研究,不仅专业匹配,还与大连当地资源环境相契合。”他表示,大连化物所不仅有众多支持年轻人的科研项目,还有业内顶尖学者,这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利。
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那么,辽宁实验室的人才招引到底靠的是什么“招数”呢?
“构建人才选用新体系。”张劲松说,辽宁材料实验室以事业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用平台为人才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使其能最大限度释放创造潜能。目前,实验室已有人员244人,比揭牌时新增230人。在他看来,用研究方向、研究平台和创新生态引才选才,以“帅、将、兵”梯度构建创新团队,营造“事业吸引人才、生态呵护人才、攻坚成就人才”的创新氛围,能有效破解单纯高薪高待遇、恶性“挖墙脚”和人才“来回窜”等问题。
“任务牵引,打造引才育才新高地。”李先锋表示,辽宁滨海实验室坚持优中选优,强化学术引领,遴选本领域顶尖学术带头人,打造国际能源领域创新人才新高地。
实验室坚持“以事定人、择优竞聘、引育并举”原则,根据攻关任务组建科研团队,已部署科研攻关项目23项,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9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杰出青年15人。今年7月,全职引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陈忠伟,现已组建90余人的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团队。
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积极与海外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对接,以高效灵活的机制吸引人才、建立合作。刘巍告诉记者,作为唯一的依托大学建立的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充分发挥依托单位人才优势,广泛吸纳高端人才加盟。目前,实验室已入驻24个科研团队,其中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28人。
当然,人才引进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采访中,王军义坦言,像辽宁辽河实验室以强基础、争高端为发展思路,除了做传统擅长的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外,还要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但受客观因素影响,实验室对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吸引力尚显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基础研究突破的主要瓶颈。
作为一个初创的科研机构,在知名度和品牌尚未形成之前,要吸引高水平人才唯有创新体制机制。这已成为辽宁实验室的共识。
为此,辽宁辽河实验室设立了高水平人才支持专项,提高人才待遇,拉近基本待遇与南方发达城市的差距。当然,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以事业和平台吸引人才。王军义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产出更多成果打造实验室品牌,让高水平人才有事业成就感;另一方面,实验室也在积极构建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科研平台,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吸引更多人才。(刘永刚)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孔爱群 摄影:查金辉
编辑:赵博文 检校:吴丹宁 赵琢
责编:王德坤审核:李德强
发表评论